外卖托管平台讲述外卖难的原因
1、今年外卖平台对商家的抽点又提高
所有合约到期的、新签的商家再签合约普遍比以前高2、3个点。许多小城市代理商城市甚至有高达25%的抽点,相当于实收的四分之一上缴平台。
抽点是一方面,关键是流量推广成本也在大幅增加,很多一天花100块竞价的商家,在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现在要花200块才能达到跟以前相同的效果。因为竞价位今年大幅增加,前25位排名有一半是竞价位,就意味着会引导更多商家不得不使用竞价来获得流量。对于外卖占比较高的商家来说,竞价这块增加的成本比抽点提高还要多。
再加上美团上线越来越多的收费项目:袋鼠店长、超级流量卡、金字招牌,商家放眼望去看啥啥都要钱。
美团怕不是疯了吧?
美团去年港交所上市后,为了股价的稳定、交一份美丽的财报,对盈利数据的渴望也远远高于未上市之前。外卖作为成熟型业务,提高抽点增加盈利也是可以预料的
当然平台不是傻子,也不会不顾商家的死活无止境的提高抽点,让所有商家都活不下去,那他怎么继续做生意?而且外卖平台间还存在竞争,比如美团大幅提高抽点,饿了么就会乘机挖美团商家来签饿了么独家。幸好饿了么尚未上市,可以在后面牵制美团一把,不然一家垄断就很离谱了。
先理解平台与商家的关系:就像线下你在商场里租个铺面,商场给你流量,你自然要给商场付租金。外卖是电商品类,你在平台上开店,平台当然也要收你租金。这看上去很合理是吧?
但是跟商场、美食广场不一样的是,线下这些场地都有固定且稳定的流量,只要你开在里面生意一般不会特别差。而外卖平台不一样的是挣多挣少全靠自己,不是说挂在平台上就有单子,流量从哪来?流量可多可少还得靠买,投入产出全靠自己定夺。
说了一大堆平台怎么收割商家的,说这个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平台他不是做慈善的,平台他不管前面砸了多少钱,他后面都是要连本加利的收回来的。这个是我们商家改变不了的。
不管平台怎么收费抽点,但商家必须得挣钱,不然谁会做外卖呢?当然最后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2、外卖平台上商家分化严重
外卖平台的马太效应普遍存在。我们在运营店铺的时候,一个店铺最好的状态是,高单量,高评价,高自然排名,每天利润拿出一部分买流量,流量继续稳定,持续挣钱。这就是一个持续盈利的店铺模型,当然做到这种水平的店铺占比太少。
必须品类要选好,投入要舍得,出品要稳定,三个点一个都不能差,而且最重要的是:得知道在什么的数据下做什么样的运营调整。
整体来讲外卖平台上一共存在四种类型店铺:
A:靠线下老客的外卖店(高单价、低单量):这种一般是线下生意还不错的,单独做外卖可能也没什么产能,不做活动原价卖,一个月也能有几百单,完全是吃老客不依赖外卖,但是单均利润会远远高于其他商家,做一单赚一单的钱这种还是挺健康的一种模式。
B:赚辛苦钱的纯外卖店(低客单价、高单量):快餐店单量高的,这种店不少,看上去风风火火一天好几百单,但是要做大活动,充很多的竞价,最终月底一算账就能挣个辛苦钱。这种也不能说差,至少还有钱赚。
C:死店(低客单价、低单量)这是最差也是最普遍的情况:客单价低、外卖单少也不赚钱,这些商家他们也想做好外卖,但是受制于:1、品类没选好(竞争太大)2、不敢投入(也怕投入了没有效果)3、投入断断续续,从新店开始单量一直冲不上去。
做外卖,单量是有惯性的,一鼓作气冲上去至少还能稳定比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就怕断断续续一直没做上去再而衰,三而竭。
D:牛逼店(高客单价、高单量):最后一种情况也是我们刚才说到最好的情况,高单量,高评价,高自然排名,每天利润拿出一部分买流量,流量继续稳定,平台资源倾斜,持续挣钱。
拿我们运营的一个餐厅(正餐)举例,接过来的时候外卖完全死店,连花竞价都花不出去,我们用了一个月调整产品结构并且老板也投入很大的预算来做,一开始竞价成本很高两三块钱一次点击,好不容易才有点起色一天可以做到40/50单了。这个时候竞价单次点击成本就降为之前的一半了,竞价开始发挥作用。三个月后等做到日均100单时候,这个时候两个平台业务经理看到店铺交易额增长的快,都来找他要给他上大补贴。借着平台的资源然后直接从100单起跳到200单一天。单平台单日实收将近一万。
这样店铺就成为一个持续稳定挣钱的线上店。用了3、4个月的时间。当然餐厅线下每个环节、包括我们的线上运营每一步都没有差错,都落实到位了。只是给大家整理一个思路,我们看一家店做起来其实都不是偶然性的。
做的好的店铺会持续越来越好,做的差的会越来越差直至死店。
最后,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外卖玩家”,全部是原创的外卖运营技术干货,从不纸上谈兵,很多都是独家统计整理的。关注了不吃亏,不上当:)
关注“外卖玩家”公众号,获取全网最实在的外卖运营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