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卖做什么比较赚钱?分享几个个人开店的成功案例
这几天小编在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餐饮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过年回老家,想买一种当地传统的小吃:糯米饭,他发现一条街上两家店相距不过200米,一个要排队,一个无人问津,最后他两家都买了吃,发现口味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老板们都思考过:
有些不起眼的小店,卖的很普遍的东西,但是生意就比别家好太多。如果你好奇,亲自去吃了,发现味道也没有那么惊艳啊?
装修,没有!味道,也就一般!服务,忙的没时间搭理你!
让你产生一种:“这钱我也能赚”的错觉。
甚至倒推出“做餐饮,味道一般也没关系”的结论。如果你对餐饮的思考止步于此话,只能以失败告终。人家小店看着普通,必定有过人之处。
作为开年第一篇“干货”,小编就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中小餐饮老板,怎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普通的品类做得出彩。
一、一家销量不错的肉夹馍外卖店
再没有比卖“肉夹馍、凉皮、凉面”更普通的小吃店了。这类小吃店大家产品的重合率极高,一个商圈还有好几个像“漠漠家”、“剪花娘子”等不下4、5个成熟的纯外卖品牌店。按道理来说是一个竞争红海,已经不适合中小商家去做了。因为这些品牌店的产品、包装、运营肯定都比小商家做得更专业。

小编还是发现了此区域有一个肉夹馍店,在春节后(店面位置靠近大学城)销量依旧有2772单,并且满减活动不高、客单价横向对比也略高。也就是说既有销量又有利润。
做小吃的商家们可以看看这个店铺的截图,试图寻找一下这个小店把哪里做好了?

成功的原因肯定是综合的,不过小编从用户端下单的感受来看,最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小店把吃肉夹馍的这个用户群体的产品需求做到了90分。
一般小吃店肉夹馍这个分类无外乎:肥瘦相间、纯瘦、素菜、多肉几种选择。但这个小吃店仅肉夹馍就分出12种之多,还不包括每个菜品下不同口味、不同规格的组合。

再仔细看看这些不同肉夹馍里的组合,都不是商家自己“强行创新”的东西,显然都非常符合线下顾客买肉夹馍时的消费习惯。
这样多种类肉夹馍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个好处:
1、产品多样化提高下单率和复购率。(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产品选择、也有更多的组合变化)
2、更多加夹的小菜,也就意味着变相提高了客单价。
3、所有这些小菜都是统一卤水口味出锅,不增加人力负担,没有增加成本。
这个小店“经典肉夹馍”的销量最高1113,原价14.8。不过,顾客看到这么多可以加的小菜和为了凑满减,显然不可能只点一个肉夹馍,必然会加菜。这样,小店的客单价就有了小小的提升。
此外,这个店除了主打的肉夹馍、常规的凉皮、凉面以外,还增加了煎饼和自制饮料这两个分类。
煎饼这个品类的目标用户和肉夹馍用户是完全一致的,又同样是高频的,而且加的小菜又和肉夹馍有部分重合。可以说,这个老板把在大学城附近吃肉夹馍这个消费群体的需求琢磨得透透的了。这些产品的设计和组成,使这个普通的肉夹馍小店在商圈内成为了一个不能被别的品牌店替代的选择。
关注“外卖玩家”公众号,获取全网最实在的外卖运营干货
二、一家销量不错的快炒小店
基本做快炒的小店不是做湘菜、就是川菜还有各种家常菜。这种店小商家自己也做,各种品牌商也在做,都逃不出一个圈,99%做小炒店的商家都在主打: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小炒肉、麻婆豆腐、蒸蛋这些常规品类。
这些菜卖的销量最高,但店和店之间的差别也就小了,去A店下单和去B店没有区别的后果是大家为了抢客户开始了价格大战,最后大家赚钱都难。
小编也发现一家“神奇”的普通小炒店。这个店在我们公司附近,无意间发现这个店的销量很高而且价格也很便宜后,下过一次单。后面几个同事看到小编点的外卖后,又跟风开始下单。有一段时间,这个店是我们公司内很多人的午餐选择。
线下小编也特意去找过这家店,就跟饿了么系统里显示的一样,是一家简陋的小炒店,而且堂食根本没啥生意,就是靠外卖来支撑的。
这样既没线下口碑也没营销人气的普通店铺是怎么做到月销4526的?

而且店里原价69.8元的两个鱼类菜品销量累积有273单,比常规热销菜18元的酸辣土豆丝都高。

这外卖店是属于初看普通,用户真正下单后复购率极高的店铺,而且平均下来每单客单价也不低。
为什么呢?
第一,一单下来加上满减、折扣等非常便宜,还有一个8元的炒饭作为爆品主打。(这个很多纯外卖店能做到,没什么稀奇。)

第二,菜量大,完全不是外卖的份量,跟堂食份量差不多。(既便宜又份量大,一个人正常饭量都吃不完,是一种超值的惊喜)
第三,拼单更划算。(很多高价菜,比如一条2.5斤的黑鱼还赠送配菜,既有价值感,实际支付时不到四十元,小编亲测3个人吃都可以,再点三份米饭人均不到20元。)

这三个特点层层递进后,从评论可以看出这家店的很多人愿意多人拼饭下单。
虽然这样菜品低价毛利率低了,但这样的拼单使得客单价高了,每单的毛利也高了,本质上也能赚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公司一个人下单后,其他人看到都开始纷纷拼单,并且一买再买的原因。
这个店的商圈里有非常多的雷同小炒店,比它低价的,份量不够,跟它份量一样的,价格高出不少。这里也出现过拼低价赢销量的万单店,不到两年也做不下去了。这个外卖店已经活了三年,经过疫情那么低迷的一段时间以后还能坚持活到现在,并且销量恢复如初,说明它这个路线走对了,也必然是盈利的。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两个案例。
以前,我们常常说要做细分品类的外卖才能赚钱,这其实是赚一种投机、时间差的路线。找一个目前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区域先占山为王的思想,这也是很多初创者最喜欢的,品类找对了,后面操作难度很小。
但有这个幸运找对品类的创业者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初创者是一头扎进了竞争红海里。今天小编选择了竞争最激烈的两个品类里的中小店铺,只要找准需求依然可以在众多专业品牌商里突围出来。究其根本,它们真正做到了餐饮的本质,比模板化的品牌商更细致的寻找人们吃饭的需求和价格的平衡。
就像网上很多商业鸡汤说的那样:“要成为时间的朋友。”有时候,餐饮也要回归它的品质。
关注“外卖玩家”公众号,获取全网最实在的外卖运营干货